【模拟】可被三整除的偶数的平均值
题目
给你一个由正整数组成的整数数组 nums
,返回其中可被 3
整除的所有偶数的平均值。
注意:n
个元素的平均值等于 n
个元素 求和 再除以 n
,结果 向下取整 到最接近的整数。
示例 1:
1
2
3
| 输入:nums = [1,3,6,10,12,15]
输出:9
解释:6 和 12 是可以被 3 整除的偶数。(6 + 12) / 2 = 9 。
|
示例 2:
1
2
3
| 输入:nums = [1,2,4,7,10]
输出:0
解释:不存在满足题目要求的整数,所以返回 0 。
|
提示:
1 <= nums.length <= 1000
1 <= nums[i] <= 1000
解题思路
按题意模拟即可
代码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| 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int averageValue(vector<int>& nums) {
int n = nums.size(), m = 0, res = 0;
for(auto &x: nums){
if(x%2==0 && x%3==0) res+=x,m++;
}
if(m==0) return 0;
return res/m;
}
};
|
【哈希表】最流行的视频创作者
题目
给你两个字符串数组 creators
和 ids
,和一个整数数组 views
,所有数组的长度都是 n
。平台上第 i
个视频者是 creator[i]
,视频分配的 id 是 ids[i]
,且播放量为 views[i]
。
视频创作者的 流行度 是该创作者的 所有 视频的播放量的 总和 。请找出流行度 最高 创作者以及该创作者播放量 最大 的视频的 id 。
- 如果存在多个创作者流行度都最高,则需要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创作者。
- 如果某个创作者存在多个播放量最高的视频,则只需要找出字典序最小的
id
。
返回一个二维字符串数组 answer
,其中 answer[i] = [creatori, idi]
表示 creatori
的流行度 最高 且其最流行的视频 id 是 idi
,可以按任何顺序返回该结果*。*
示例 1:
1
2
3
4
5
6
7
8
9
| 输入:creators = ["alice","bob","alice","chris"], ids = ["one","two","three","four"], views = [5,10,5,4]
输出:[["alice","one"],["bob","two"]]
解释:
alice 的流行度是 5 + 5 = 10 。
bob 的流行度是 10 。
chris 的流行度是 4 。
alice 和 bob 是流行度最高的创作者。
bob 播放量最高的视频 id 为 "two" 。
alice 播放量最高的视频 id 是 "one" 和 "three" 。由于 "one" 的字典序比 "three" 更小,所以结果中返回的 id 是 "one" 。
|
示例 2:
1
2
3
4
5
| 输入:creators = ["alice","alice","alice"], ids = ["a","b","c"], views = [1,2,2]
输出:[["alice","b"]]
解释:
id 为 "b" 和 "c" 的视频都满足播放量最高的条件。
由于 "b" 的字典序比 "c" 更小,所以结果中返回的 id 是 "b" 。
|
提示:
n == creators.length == ids.length == views.length
1 <= n <= 10^5
1 <= creators[i].length, ids[i].length <= 5
creators[i]
和 ids[i]
仅由小写英文字母组成0 <= views[i] <= 10^5
解题思路
利用两个哈希表,分别存储name->所有流行度之和, name->播放量最高且字典序最小的视频id
代码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| #define ll long long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vector<string>> mostPopularCreator(vector<string>& creators, vector<string>& ids, vector<int>& views) {
int n = creators.size();
unordered_map<string,ll> tab;//tab[name] = sum
unordered_map<string,int> part;//part[name] = views[i]
ll maxv = 0;
for(int i=0;i<n;i++){
if(tab.count(creators[i])){
tab[creators[i]] += views[i];
int &u = part[creators[i]];
if(views[i]>views[u] || (views[i]==views[u] && ids[i]<ids[u])){
u = i;
}
}else{
tab[creators[i]] = views[i];
part[creators[i]] = i;
}
maxv = max(maxv, tab[creators[i]]);
}
vector<vector<string>> res;
for(auto it=part.begin();it!=part.end();it++){
if(tab[it->first] == maxv){
res.push_back({it->first, ids[it->second]});
}
}
return res;
}
};
|
【数学&模拟进位】美丽整数的最小增量
题目
给你两个正整数 n
和 target
。
如果某个整数每一位上的数字相加小于或等于 target
,则认为这个整数是一个 美丽整数 。
找出并返回满足 n + x
是 美丽整数 的最小非负整数 x
。生成的输入保证总可以使 n
变成一个美丽整数。
示例 1:
1
2
3
| 输入:n = 16, target = 6
输出:4
解释:最初,n 是 16 ,且其每一位数字的和是 1 + 6 = 7 。在加 4 之后,n 变为 20 且每一位数字的和变成 2 + 0 = 2 。可以证明无法加上一个小于 4 的非负整数使 n 变成一个美丽整数。
|
示例 2:
1
2
3
| 输入:n = 467, target = 6
输出:33
解释:最初,n 是 467 ,且其每一位数字的和是 4 + 6 + 7 = 17 。在加 33 之后,n 变为 500 且每一位数字的和变成 5 + 0 + 0 = 5 。可以证明无法加上一个小于 33 的非负整数使 n 变成一个美丽整数。
|
示例 3:
1
2
3
| 输入:n = 1, target = 1
输出:0
解释:最初,n 是 1 ,且其每一位数字的和是 1 ,已经小于等于 target 。
|
提示:
1 <= n <= 10^12
1 <= target <= 150
- 生成的输入保证总可以使
n
变成一个美丽整数。
解题思路
首先考虑怎样才能使数位和减小?
只可能加上x使得原数产生进位才有可能,否则不进位的话,数位和是不可能减小的
所以从个位开始模拟进位即可
代码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| #define ll long long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long long makeIntegerBeautiful(long long n, int target) {
vector<int> stk;
int ori = 0;
ll m = n;
while(m){
stk.push_back(m%10);
ori += m%10;
m = m/10;
}
if(ori<=target) return 0;//如果一开始数位和就小于等于target
ll tail = 1, res = 0;
reverse(stk.begin(),stk.end());
while(!stk.empty()){//低位到高位
int u = stk.back();//当前位
//必须产生进位才可能能使得数位和减小
int need = 10 - u;//当前位进位所需要的加数
stk.pop_back();
ori -= u;//进位的话 当前位就变成0了
int carry = 1;//向前进位
for(int i=stk.size()-1;i>=0;i--){//模拟进位过程
stk[i] += carry;
ori += 1;//进位后数位和加1
if(stk[i]==10){//可以继续进位
carry = 1;
ori -= 10;
stk[i]=0;
}else{
carry = 0;
break;
}
}
if(carry) {//
ori += 1;
stk.insert(stk.begin(),1);
}
res += 1ll * need * tail;
tail *= 10;
if(ori <= target) break;
}
return res;
}
};
|
【DFS序+时间戳】移除子树后的二叉树高度
题目
给你一棵 二叉树 的根节点 root
,树中有 n
个节点。每个节点都可以被分配一个从 1
到 n
且互不相同的值。另给你一个长度为 m
的数组 queries
。
你必须在树上执行 m
个 独立 的查询,其中第 i
个查询你需要执行以下操作:
- 从树中 移除 以
queries[i]
的值作为根节点的子树。题目所用测试用例保证 queries[i]
不 等于根节点的值。
返回一个长度为 m
的数组 answer
,其中 answer[i]
是执行第 i
个查询后树的高度。
注意:
- 查询之间是独立的,所以在每个查询执行后,树会回到其 初始 状态。
- 树的高度是从根到树中某个节点的 最长简单路径中的边数 。
示例 1:
1
2
3
4
| 输入:root = [1,3,4,2,null,6,5,null,null,null,null,null,7], queries = [4]
输出:[2]
解释:上图展示了从树中移除以 4 为根节点的子树。
树的高度是 2(路径为 1 -> 3 -> 2)。
|
示例 2:
1
2
3
4
5
6
7
| 输入:root = [5,8,9,2,1,3,7,4,6], queries = [3,2,4,8]
输出:[3,2,3,2]
解释:执行下述查询:
- 移除以 3 为根节点的子树。树的高度变为 3(路径为 5 -> 8 -> 2 -> 4)。
- 移除以 2 为根节点的子树。树的高度变为 2(路径为 5 -> 8 -> 1)。
- 移除以 4 为根节点的子树。树的高度变为 3(路径为 5 -> 8 -> 2 -> 6)。
- 移除以 8 为根节点的子树。树的高度变为 2(路径为 5 -> 9 -> 3)。
|
提示:
- 树中节点的数目是
n
2 <= n <= 10^5
1 <= Node.val <= n
- 树中的所有值 互不相同
m == queries.length
1 <= m <= min(n, 10^4)
1 <= queries[i] <= n
queries[i] != root.val
解题思路
子树里的所有点是 DFS 序里的一个连续区间。因此本题可以被转化为如下问题:
给定一个序列,每次删除一个连续区间,求序列里剩下的数的最大值。
显然删除一个连续区间后,序列会剩下一个前缀以及一个后缀。我们预处理前缀 max 和后缀 max,就能 $\mathcal{O}(1)$ 回答每个询问。复杂度 $\mathcal{O}(n + q)$。
即转化为DFS序后,利用时间戳找到在DFS序中的位置,子树在DFS序中是连续的一段值。
代码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| /**
*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.
* struct TreeNode {
* int val;
* TreeNode *left;
* TreeNode *right;
* TreeNode() : val(0), left(nullptr), right(nullptr) {}
* TreeNode(int x) : val(x), left(nullptr), right(nullptr) {}
* TreeNode(int x, TreeNode *left, TreeNode *right) : val(x), left(left), right(right) {}
* };
*/
const int MAXN = 1e5+5;
class Solution {
public:
vector<int> treeQueries(TreeNode* root, vector<int>& queries) {
int time = 0;
vector<int> dfsorder(MAXN,0);
vector<int> in(MAXN,0), out(MAXN,0), d(MAXN,0);
//dfsorder[i] dfs序列 第i个表示 时间i dfs序列上节点的值
//in[i] 时间戳 值为i的节点 的入时间
//out[i] 时间戳 值为i的节点 的出时间
function<void(TreeNode*,int)> dfs=[&](TreeNode* root, int dep)->void{
in[root->val] = ++time;
dfsorder[time] = root->val;
d[root->val] = dep;
if(root->left){
dfs(root->left, dep+1);
}
if(root->right){
dfs(root->right, dep+1);
}
out[root->val] = time;
};
dfs(root,0);
vector<int> f(MAXN, 0),g(MAXN, 0);
int n = time;
for(int i=1;i<=n;i++){
f[i] = max(f[i-1], d[dfsorder[i]]);
}
for(int i=n;i>=1;i--){
g[i] = max(g[i+1], d[dfsorder[i]]);
}
vector<int> res;
for(auto &u: queries){
int l = in[u], r = out[u];
res.push_back(max(f[l-1], g[r+1]));
}
return res;
}
};
|